第一章:梦回海州(一)
作者:红色猎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764

位于中国江苏省最北端的黄海之滨,有一座东与韩、朝、日三国隔海相望的优良海港。这里山岛环抱,港阔水深,它所面朝的海湾,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呈新月型,是典型的港湾型海域,古游水、古沭水等众多河流由此入海,形成众多天然港湾。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它广为人所熟知的名称是连云港,而我们的故事却要从它那个已经隐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名字—海州开始。

1948年11月1日的海州,夜晚气温已经降到了5度以下,顶着呼号的北风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行驶在一片风声鹤唳的国民党第9绥靖区的防区之内。望着窗外一片凋敝和萧条的气氛,刚刚从上海赶回来的第9绥靖区司令部第三处(作战处)第一科科长叶永茂上校心情焦虑的奔向着前方那等待着自己的未知。

很多中国人了解“绥靖”一词大多缘自于二战时期那随着那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和“静坐战争”而更为流传的“绥靖政策”。那些英、法等国对纳粹德国姑息妥协,用牺牲他国领土主权去满足侵略者的**,以求得自己一时安全的政策。使的“绥靖”这一本属褒义的中文单词被赋予了纯粹贬义的含义。

事实上“绥”字的本意是安抚、平定;“靖“字则有安定、平息的意思。因此“绥靖”的原意是就是安抚,使其平静、安定的意思。而中国历朝历代则更多以“绥靖”地方之名平息各地的叛乱和农民起义。而自国民政府1930年开始“围剿”红军以来便各省绥靖公署就下设绥靖区,不过当时候只是分区清剿的界限而已。并没有成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

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调理军政关系,国民政府曾采取过前线重要战区长官兼任省主席的做法。例如第六战区长官陈诚兼湖北省主席、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兼湖南省主席、第十二战区长官傅作义兼绥远省主席、第三战区副长官韩德勤兼江苏省主席、冀察战区长官鹿钟麟兼河北省主席等等。

但是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重开内战。面对全国各地鼎沸的局势,国民政府又在收复区先后设立了19个绥靖区。虽然表面上绥靖区的划分不过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军政一体做法的延续,但是战区时代起码国民军队还尊重省的原有权能和辖区。但是绥靖区则在辖区内基本上瓜分光了省政府的人财物权,区内设司令部及行政公署,其长官由军人担任,称司令官兼行政长。军事方面,绥靖区有正规军可供指挥,还有权建立和使用保安部队;政治方面,绥靖区可以任免地方县长、专员,可以在区内直接征收军粮、截留财赋,还设政务委员会处理地权问题、健全经济组织。因此绥靖区事实上已经成为军政一体的地方诸侯,俨然是一幅国中之国的模样。

虽然也有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兼山东省主席、第一绥靖区司令丁治磐兼江苏省主席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绥靖区本身就已经形成一种地方行政区划。而叶永茂所在的第9绥靖区更是国民政府最早在“匪情严重”的山东所建立的5个绥靖区之一。

除了王耀武亲自挂帅的驻守济南,初辖山东全省,1947年秋改辖黄河以南,运河以东,泰安以北24个县市的第二绥靖区之外,山东全省范围内一度还有驻菏泽的第四绥靖区、驻兖州的第十绥靖区和驻青岛的第十一绥靖区。而1948年1月组建第9绥靖区。最初由黄埔军校一期宿将、整编二十军军长李良荣中将为司令,兼领苏北、鲁南地区二十余县的行政权和当地驻军的指挥权,辖八十三军和四十四军驻守临沂、海州一线。

对于第9绥靖区的这位前任总长,叶永茂虽然没有与之共过事,但却深有了解。李良荣是福建同安人,幼年家境清贫,曾一度辍学谋生。1924年十六岁时,由于伴护一批投考黄埔军校的闽南青年到广州,受到“闽南靖**”负责人许卓然赏识,才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

毕业之后更被分配隶属蒋介石的教导二团任排长。次年春夏间,在蒋的直接指挥下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盘踞广东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任便衣侦察队副队长。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上尉参谋、连长。由于第一师前后任师长王柏龄和王俊都是李良荣在黄埔军校时的老师,第二团团长胡宗南更是黄埔一期同学。因此1927年春,年仅十九年的李良荣被升调为一师二团少校团副,可以说是起点颇高。

但是当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利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这支嫡系部队发动政变,实行清党大屠杀之时。李良荣竟以“国共合作乃有北伐的胜利,如今国共相争,北洋军阀就会卷土重来,所以不想干了”愤而离开部队。这样的举措自然不会不被打入另册。

离开军队的李良荣在1927年冬进入上海劳动大学当了一名半工半读的学生,两年中他专修了政治、经济和英语。1929年,才在原驻闽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师改编为陆军第49师师长张贞的力邀之下出任该师少校参谋、军士教导队队长,帮助张训练军士,整顿纪律。

不久,训练总监何应钦在南京创办步兵专校,由于校长王俊是李良荣的老上级。因此李征得张贞同意,于1931年12月考取步兵专校第一期,精研兵器与射击。1933年2月毕业后,李良荣跃升为中央嫡系部队八十八师上校补充团长(师长孙元良),不久即编入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任团长。时年不过25岁。

不过此时的国家时局已经颇为艰难,鲸吞东三省的日本帝国对华北和华东虎视眈眈。而江西的“剿共”战场又陷入胶着状态。身为军人的李良荣不得不在蒋委员长“瓤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之下,跟随第三十六师奉调,进入江西“剿共”,驻防抚州浒湾。

第三十六师抵达浒湾不过一个月,**名将彭德怀便率红军第三军团进袭抚州,至浒湾以北与蒋军第四师遭遇激战。红军派出约二千余人的部队进攻浒湾,截断四师的后路,抚州告急,南昌震动。李良荣率部顽抗,善于夜战的红军于夜间数次猛攻,均被李良荣所部击退。战斗十分激烈,双方均伤亡惨重。直到次日拂晓,红军主动撤围。

不过真正令李良荣一战成名的还是在抗日战场之上,1941年4月19日,日军从连江登陆,进攻福州。福建省主席陈仪及守备福州的八十师师长陈琪不战而退,21日福州失守,日军向闽北挺进。李良荣主动向兼任第25集团军总司令的陈仪请缨,任其第一纵队司令,率1500多名战士开赴前线。十几个小时后,李良荣的尖兵连即已抢先占领了闽侯白沙镇北的漈洋顶山头。日军为了争夺这一战略制高点,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尖兵连在连长许祖义的率领下利用有利地形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日本陆军在空军和优势炮火的掩护下也未能夺取这一战略要点。

同时,李良荣率主力一千多人隐蔽在白沙镇北的大湖山区待敌。5月25日,日军进入大湖包围圈时,激战展开,面对外辱,三军将士无不用命,浴血奋战,最终全歼了日军晋町部队三百多人。最终迫使日寇不敢再向闽北腹地深入。此役,有200多名**将士阵亡,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闽北的大好河山。日寇见福建难图,不久之后便只得撤出福州。战后,陈琪被撤职,李良荣随即调任八十师师长。此后在他的锐意整顿下,该师战斗力迅速提高,多次参与抗日战争,取得了优异的战果。

1944年9月26日,日寇长岭喜一旅团又由连江进犯福州。八十师在李良荣指挥下力战七昼夜,10月4日才奉命退出福建城区,但是依旧控制着福洲近郊伺机痛击敌人。1945年5月,李接获情报显示占据福州的日军近期将弃城北撤往浙江。当时海路已被盟军封锁,李良荣判断敌军可能翻越闽东崇山峻岭北退。他果断决定以239团反攻榕城,以238团直插宁德、罗源一带截敌退路。战斗打响之后,日军果然仓皇出逃。李率主力追至福安白马河时与敌激战一天。其部下李勇德在混战之中手刃日军大队长管野后腹部中弹牺牲。而残余的日寇也大部就歼,取得了八十师福建抗战的最后胜利,再度收复福州。由于李良荣的抗战功绩,受到陈仪与蒋介石的赏识,被升职为第二十八军中将军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整编部队。将当时的二十八军改为整编二十八师。1946年春由闽浙地区调往苏北,归入徐州绥署薛岳所属的作战序列。当年秋李良荣便在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的指挥下,率整编二十八师向华北野战军进攻,执行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战略。他配合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黄伯韬的二十五师,李天霞的八十三师、王泽俊的四十四师以及王铁汉的四十九师,李振的六十五师,王作华的四师等部队,向苏北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

在三野的逐步后撤之中李良荣所部进占了淮阴、涟水、东台、盐城等地。1947年春,李部又攻占海州,打通陇海路东段。但是在整编二十八师三次涟水战役中也同样伤亡颇大,不过由于李良荣工作认真勤劳,不贪图享受,不吃空缺,不乱要钱,在军中颇受上下好评。因此被提升为整编二十军军长,辖二十八师、四十四师和八十三师,其总兵力已相当三个军。

1947年春未,鉴于全面进攻失败,兵力与财力捉襟见肘,国民政府战略上改用重点进攻。一面由西北战场进逼延安,一面进攻华东重点根据地沂蒙山区。此时,李良荣率部由苏北进入鲁南。不过随着中国中原解放军—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向豫鄂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挺进,华中武汉震动,不得不蒋介石急命李良荣率部由华东进入华中。而随着1948年春,**第七兵团在豫东被歼、兵团长区寿年被俘之后,南京政府也不得不被迫放弃重点进攻,改为重点防御,可以说战略上已经全线转入颓势。

第9绥靖区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组建起来的,不过由于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之间的矛盾,李良荣麾下最具战斗力的第二十军被留在了华中战场之上,第9绥靖区的仅下辖第八十三军和第四十四军这支部队,事实上已无力控制所属绥靖区的全部县市。于是此时的李良荣已认识到八年抗日之后再打内战,国家经济紊乱,官贪民穷,将领怕死,士无斗志,已无胜利之望。

而与此同时1948年八月,与李良荣同为黄埔一期的同学黄维,被委任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辖第十八、第二十八、第十、第十四共四个主力军。而其中第二十八军无疑是李良荣的军事资本,他从不放弃这支老部队。因此为此李良荣向国防部建议由自己兼任第十二兵团的副司令官,协助黄维指挥作战。不过最终等待他却是被任命为福建省主席的调令。取代原来主闽的湘系军人刘建绪,回到故乡,实现福建各阶层人士所希望的“闽人治闽”要求。

而接替李良荣正是叶永茂的老上级—同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徐州“剿总”副司令,陆军中将—李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