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性格的发现
作者:西北小草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7122

不同的环境生长不同的人,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森林。我父母家住在市里,岳父岳母家住在郊区,我家刚好处在中间位置,每次回我家都要给老人买吃的,其实老人不缺吃少穿,但这是做儿女的心意。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为人死板,固守五六十年的观念,对儿女的教育特别严厉,过去家中人口多,勤俭惯了,对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不能沟通,也不能理解,家里的气氛是严肃的,儿子每次回家虽然是长孙也得不到特殊的待遇,不论是什么吃的都是平分,就如同六七十年代一样,家里有一个苹果有几个人就用刀切成几份,每人一份。儿子回来了也不例外,当然不是每人切一份,是每人给一个,儿子也是一样不能特殊,即便吃的是我们买的也是一样。刻板的生活,严格的家规儿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上,我们夫妻不能做的事他也不做。儿子知道我父母家里吃的在什么地方存放,每次都乘爷爷奶奶不现的时候,偷偷的去拿一个,藏在另外一个屋子里吃完了再出来,我们夫妻会心的一笑,假装没有看见。儿子在爷爷家里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规规矩矩的,说话时也是轻声细语,只能从他的眼神里和他偷拿东西时的动作上看见一点调皮的痕迹,不知道的人是看不出来儿子的调皮劲。到了姥姥家就大不一样了,比在自己家里还要自由,一切都由着儿子,见什么翻什么,姥姥家吃的东西比较多,儿子的三个姨妈每个星期都有回家的,给老人买了许多吃的,儿子进门就会打开碗柜在里面拿他认为最好吃的,也不管爷爷姥姥是否同意,姥姥有一次和儿子开玩笑。

“张智吃姥姥的东西也不给姥姥说一声,这又不是在你家里。”

“我不吃你也吃不了,时间长了会放坏的。”儿子一边在找吃的一边回答姥姥。

“放坏了也是姥姥家的,你不能随便拿,这样多没有礼貌。”

“姥姥家就是自己家,吃自己家的东西还要讲礼貌。”儿子在强词夺理。

“都是你爸没有把你教育好。”在姥姥看来儿子的缺点都是我这个当女婿的没有教育好,其实我根本不在家。

“不许说我爸,我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在儿子的心目中是最伟大的,不许别人说不是:“这些东西都是我姨买的,还有我妈买的,又不是你买的,我喜欢吃什么我吃什么。”儿子每次都是这样,从来没有害怕,也不怕人说,来到姥姥家好像进了无人之地,任他作为。姥姥家有一排平房,那是儿子的天地,每次来了儿子都会爬上去玩,房顶的四周没有栏杆,姥爷怕把张智摔下来每次总是看着梯子,前几年还能看住,现在看不住了,儿子的手脚反应特别快,稍不留神就爬了上去,让人担惊受怕。姥爷只能每次喊我妻子来看儿子,妻子上去了儿子和妻子在房顶上转圈,你又不敢过分追,怕儿子一脚踩空摔了下去,吃饭时间到了儿子不下来,妻子也不能下来吃饭,以前只是在妻子的来信中给我说过,但没有亲眼见过也不以为然。这次我碰上了,真是挡也挡不了,说也不听,儿子又上了房顶,听见我岳父喊我,我从房间跑出来儿子已在房顶上了,其实小男孩上房,爬树在五六十年代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但现在不行,都是独生子女,家家都看的宝贝似的,不要说上房顶,爬树了,就是在平地上摔上一跤全家人也不能容忍。现在儿子爬上房顶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一是怕把儿子摔了,负不起责任,二是感觉到我们没有教育好儿子。儿子的顽皮我是喜欢的,但得有个度,不能无限展,上房顶是太危险了,一旦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我的性格不好看到这种情景也不敢火,一是在岳父家,二是怕把儿子吓一跳,看着儿子在房顶上,我笑嘻嘻的问儿子:“张智,房顶上好玩吗?”

“好玩。”儿子回答。

“有什么好玩的?”我在下面问。

“上面可以看见好多地方。”

“那爸爸也上来看看好吗?”

儿子以为我也和他妈一样会喊他下来,或者和姥爷一样训斥他一顿,没有想到我不但没有让他下来还要上去,儿子高兴了:“爸爸快上来。”

上到房顶,眼前开阔多了,秦岭山脉魏峨挺拔,盘山公路如长龙在山间舞动,宝成铁路似仙女的飘带时而钻进隧道时而显露山间,如此美景难怪儿子每次都要上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美景各有不同:“张智,爸爸问你,每次你来姥姥家都要上来是好玩还是好看?”

“好看,也好玩。”

“那你给爸爸说说都有什么好看和好玩的。”

“爸爸你看。”儿子小手一指对面的秦岭山脉:“有时可以看见山上的人家就在白云里面,有时可以看见火车钻进山洞,一会又从山洞里钻了出来。”

“还有呢?”

“还有公路就像一条长蛇一样在山上转来转去的,一直到了山顶。”儿子好像遇到了知己,把他看见的都给我说一遍。

我在想如何说服儿子以后不再上房顶了,但儿子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上房顶无非是想看到更多,但确实有不安全因素,真的让人担心。现在社会展了,科技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在享受现代社会新生活,新玩具的同时也丢失掉了童真,童趣,童乐。儿子除了在幼儿园学的一点知识外,基本上就是妻子讲的各种各样儿童故事,没有多余的负担,从幼儿园回来就是骑上他心爱的三轮车在家属院里和小朋友尽情的玩,学电子琴也是每周一次两个小时,而且不太上心,在儿子的身上除了顽皮,还有一种好奇,好动,好问,天真和烂漫要比同龄的小朋友多。儿子上房顶不是捣乱,也不是调皮,只是想看他所要看的,确实站的高看的远,这个道理儿子不懂,但他知道在房顶上看的更多这就够了,没有必要训斥他。妻子的兄长姐妹六个,晚辈有八个张智排名第五,没有一个像儿子这样的,儿子的举动其他人不好说,姥姥可是不满,经常批评儿子也批评我们夫妻,在两个舅舅,三个姨妈的眼里,儿子的举动是最不能接受的,一句话“顽皮”,将来肯定是一个顽主,不是学习的料。每次在姥姥家聚会儿子总能惹出点事来,有时让人啼笑皆非,也可能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指责儿子,但也不袒护儿子的过错,必要时还是严厉训斥有时也动手打过儿子。为这事我们也多次教育过儿子但用处不大,想通了人是因环境而变的,在什么环境下长成什么样的人格,不能去强求他,也无法去限制他,环境造就人,做父母的只能尽可能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子女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夫妻看到了儿子的两面性,你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长成什么样,在爷爷家儿子不敢顽皮那是没有顽皮的环境和气氛,在姥姥家的表现是儿子真实一面的表现,儿子今天的表现并不是顽皮,而是一种新奇和天真,不能批评他,批评他只会抹杀了儿子的好奇心。想了半天只能用另外一种方法,也就是理解和沟通的方法看儿子能否接受。

“儿子你是不是感到站在楼上比楼下看见的多。”我问。

“是,可是我妈和爷爷姥姥他们不让我上来。”

“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儿子想了一下:“都说我皮,说哥哥姐姐们都不上来。”

“妈妈还有爷爷,姥姥他们不知道你在上面干什么,他们怕把你摔下去,是关心你,爱护你。”

“每次来他们都把我看住,就是不上我上来,我要是上来了,爷爷姥姥就喊我妈来管我,还是爸爸好,我喜欢爸爸。”

“他们都是为你好,你看要是从前面摔下去,最轻也可能是残废,就像大街上没有腿坐在小车上要饭的一样,要是从后面摔下去可能就没命了,也就是摔死了,你知道吗?”

“我知道,我摔不下去。”儿子有点自信。

“那可不一定,楼上没有栏杆,万一你走到边沿掉下去怎么办?残废了就得去要饭,爸爸妈妈不能养你一辈子,以后不上来行吗?”

“不行?”

“以后上来可以,但要给妈妈说好,让妈妈陪你上来好吗?”

“我妈才不会陪我上来,我妈来了就是帮我姥姥洗衣服做饭,根本不管我。”儿子说的也是,妻子回来就想给自己的母亲干一点家务活,减轻一点母亲的负担。

“我给你妈说,下次来了先陪你上来,等你看够了和你妈一起下去,但你不许一个人上来行吗?”

“行。”

“我们拉钩。”

“我妈要不上来怎么办?”

“不会的,给你妈说明情况她会陪你上来的。”

“真的?”儿子不大相信。

“真的,我保证。”

“那我们拉钩。”

“好,我们拉钩。”我和儿子拉了钩,儿子知道只要是拉了钩,我就一定会办到。

“张智,你会背多少唐诗?”

“不知道?但会背不少。”

“王维的你会背吗?”

“会背几。”

“爸爸给你背一看你会不会。”

“好,”儿子没有听我背过唐诗,有点好奇。

我远眺巍峨的秦岭山脉,手拉着儿子背起了唐诗:“白日以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爸爸就这么几句,我也会背。”儿子看我背完了没有下文便问了起来。

“对,就这么几句,儿子你不要看就这几句,他的意义可大了,你懂他的含义吗?”

“我不懂。”

“爸爸给你说,这诗是说要想看的远,就得站的高,就和你上楼来看到的一样。在楼下你只能看到眼前的火车和公路,看不见盘山公路,也看不见火车钻山洞,上楼了站的高了看到的就多了,也就和这诗写的一样了。”

“有时候可以看到太阳从云里钻出来,有时候可以看到白云在山中间飘,在楼下是看不见的。”儿子一边想一边说:“王维的诗是说他看见了太阳依着山脉缓缓的下山了,黄河再远处流入了大海,再看不见什么了,要想看的更多,只能是再上一层楼对吗?也就是再爬高一点?”

“对啊,我的好儿子,以后学什么东西一定要搞清楚他的意义,特别是背唐诗一定要让你妈给你讲明白诗的意思,光会背记不住,知道了他的意义记得就清楚了。”

“好。”儿子回答的多干脆。

关于儿子上楼的事就这样解决了,而且没有费多少事,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女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年的事,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关心和分析对子女的成长尤为重要,现不良习惯不能任其展,更不可娇惯。上小学以前儿子除了学电子琴外,基本上没有专门上过其他课,主要的教育就是妻子每晚给儿子讲故事。妻子经常给儿子讲故事讲到儿子睡觉为止,等儿子睡了妻子才开始干家务。《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儿童故事新编》《新编成语故事》等儿童故事书给儿子讲了好多遍,对精典故事反复讲。让儿子聆听,让儿子感知,在故事中分清好坏,在故事中熏陶,在故事中成长,没有硬性的死记硬背,也没有教条的灌输,有的是潜移默化,做的是耐心讲解,在儿子听故事的同时,儿子也在学习,他记下了他喜爱的故事,记下了故事中的人物,记下了故事中的情节,无意中锻炼了儿子的记忆能力,有意中做到了学习与玩耍的有机结合。这种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愿的,而不是强行的,死记硬背几十上百唐诗宋词,并不能体现子女的学习成绩,也不能说明子女的敏锐,更不可能开子女的智力。智力的开要建立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建立在游戏中,建立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死记硬背是对子女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教条的灌输是对子女幼小心灵的一种摧残。新奇的故事,益智的游戏,简单的猜谜语都是开子女智力的良方,儿子每次有了新的谜语只要我在场总是先考我,有一次儿子刚学会一个谜语,进门就考起了我:“爸,你猜一下,两个蚂蚁抬杠,一个蚂蚁在上望是什么字?”儿子天真的看着我。

“两个蚂蚁抬杠,一个蚂蚁在上望。”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摸头,好像有点为难的样子。

“这么简单爸爸都不会?”儿子在问。

“一个蚂蚁在上望…”我还是装出一副不会的样子。“爸爸想不起,你给爸爸说说是什么字。”

“六字。”儿子回答的特别自豪。

“不是六字。”这样说是为了调动儿子的兴趣。

“不是六字,你说是什么字。”儿子好奇的等我回答。

“你看两个蚂蚁抬杠,就是两个蚂蚁再吵架,一个蚂蚁在上望,就是一个蚂蚁在一边看那两个蚂蚁吵架,所以不是六字。”我故意把儿子的思路引向歧途,看他能不能转过来。

“不是这样的。”

“哪你给爸爸解说一下,也让爸爸学习一下。”我一付认真的样子。

“两个蚂蚁抬杠说的是两个蚂蚁抬了一根木棍,一个蚂蚁在上望说的是一个蚂蚁站在木棍上朝前望。”儿子专心的给我解说。

“是这样,是爸爸的理解不对。”

“那你说是不是六字。”

“是六子,是爸爸没有猜对。”儿子赢了很开心,在儿子的眼里也有爸爸不会的,其实不是不会,而是不能直接回答,每次遇到这类问题要给儿子留有挥的余地,让儿子尽情的挥,让儿子在挥中思辨,在思辨中提高,在提高中有一种胜利和自豪感。有了胜利和自豪感也就有了更多的好奇心,子女的好奇心一定要尽可能的去现,去挥,不能放过一次机会。不能因为自己不会而讨厌子女的提问,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视子女的提问,更不能因为子女所提的问题无法启口而拒绝。否则只会打击子女的好奇心,扼杀子女的大脑开,减少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年龄的增长,你会现很难再和子女沟通,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和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