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lys862051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4443

内阁大堂

“杨相,皇上今儿是什么意思?突然的来这儿,谈谈广东的那件事,有谈到大礼议,后来还那么容易就同意下来,我这有点儿糊涂了!”蒋冕看皇上走远,转过身问杨廷和道。

“我也不清楚,全国那么大的地方,那还没有点儿小灾小难的,佛郎机疥癣之疾而已!看皇上这么急着广东全省不算,还敕令全国沿海整顿军务,诏杨一清、王守仁入京陛见,可能是想借机了解军务了。而大礼仪之争,算了,既然皇上定了下来,就这样吧,邦彦,你把那个张璁调回来吧!复原职留任!”

“是,杨相。”石珤点头答应。

“不过如果陛下要整顿军务,花费一定不小,杨相,诸位,到时财政可就吃不消了!”蒋冕担心的说道。

“嗯,这倒是个问题,那这样,子宏兄,你给杨一清相熟,给他去封信告诉他一下。不过王守仁那边怎么办?这人是个麻烦,弄出一个新学出来蛊惑人心,现在他因功受宠,这时候乱说怎么办?”毛纪说道。

“那又如何?!其为父丁忧,就算他来了那也不会交他去办,找一个人代他办差有何不可?!到时少付些钱粮就是!”杨廷和说道。

石珤听到杨廷和的话,微微有些不满,不过还是点点头答应下来。

第二天,我从太液池回来后,就快步走向慈宁宫,例行的给这个身经两朝的太后请安,并且让她知道宫中缩减开支和大礼仪的事。

“皇上来了,来,坐!”一旁正在摆弄一盆鲜花的她看见我,笑着指着椅子说道。

“谢太后,看太后的神色渐渐好起来,我就放心了。”看见张太后微微有些福,但精神饱满的神色,我说道。

“是呀!日子总要过地。皇上今天来是为宫中削减开支之事?”张太后听了我地话。笑着说道。

“是地。现今朝中在慢慢地整理各项账目。有些开支应付不来。而且如此花费我有些心疼。所以我就让吕芳斟酌着削减一下。不过太后这里当然是不会削减地。您这里应酬也大。不能让您收了气。”我点点头说道。

“皇上有心了。”张太后看着我。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没。这是应当地。太后。其实今天来主要是为了大礼仪地事儿。”

“大礼仪?唉家知道你当初不忿朝臣们把你父称叔父。怎么?又有事了?”因为我经常来这儿探望。所以张太后对我地心思还是知道地。听说提起这儿事。张太后吃惊地问道。

“不。没有。太后不必担心。是我因为担心时间太长会出变故。所以和杨廷和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仍称孝宗为‘皇考’。您称圣母皇太后。我地父王、母后称本生兴献帝、后。不称‘皇’!您地意思?”我直视着张太后。问道。

“嗯,这样安排也好,也算我给先皇不绝嗣了。好,挨家觉得这样挺好,皇上尽可知会杨廷和把事情尽快做下来,省得添乱!”

我点点头,又和她说了会儿话后就离开了,然后让旁边的一个太监叫来,让他去告诉杨廷和太后同意了,让他去办理。

削减皇宫餐饮开支的事和建立皇室制造厂的事,第三天就在外面传的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说我施恩于天下的和说我与民争利的绞在一起,顿时京师内人声鼎沸。

不理外面对我削减饮食开支和宫中人员进入皇室制造厂有什么反应。七天后,革锦衣卫所及监局寺厂司库、旗校、军士、匠役投充新设者的名册和记录一起送来,凡十四万八千余人。再加上吕芳和张佐在宫中进行的清除亢员的一起,总数达到了十六万九千二十人。现在皇宫内打扫、侍候、搬运、维护的人员加在一起仅有一千五百人,算得上是大明朝开国来人数最少的了。

不过这没有加上锦衣卫和东厂被整理后剩余的人员,这些是整个特务机构的精华部分,一共一万三千八百人,分布在大明和鞑靼、瓦剌、朝鲜、安南四国地方。在大明朝,数得上号的六品以上官员都有人监视了,虽不敢说不出差错,但情报的可信度、分析、汇总等程序都能进行下去,比从前有效率的多。

八月初一,是我登基后的例行早朝,也是忙了四个月,把全部亢员减除后的一次大朝,虽然大礼议没有结束,而且好多事都没有什么进展,不过也算是好的开端了。

“皇上驾到,众臣早朝!”

“众爱卿平身!”看着玉阶下附倒在地的人群,虽然很有成就感,但我还是暗暗从心里寒,当初主席就是在这种声势中渐渐不能自拔的。

“今天的早朝,按照惯例是应由揆进行月结和旬结的,杨爱卿?”

“是,陛下!三个月来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革除传升官、锦衣卫所及监局寺厂司库、旗校、军士、匠役投充新设者共计十八万人,减漕粮百九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兵部给事中夏言,偕御史郑本公、主事汪文盛核亲军及京卫冗员,汰三千二百人,复条九事以上。辇下为肃清。

赈济江西、辽东灾害和饥荒,费粮愈万石。又七月不宁,前有小王子犯庄浪,中有广东事急,后有宁津盗起,然皆迅平定。”

看着一个个振奋的消息从杨廷和嘴里说出来,下面的百官也随之兴奋,跃跃欲试。不过我就要泼他们一盆凉水。

“很好,杨卿可以退下了。

“夏言!”

“微臣在!”只看他出列,躬身回道。

“你办理亲军和京卫亢员卓有成效,现在你偕同内阁给事中张励一起办理皇庄事宜。现在皇庄事宜办理已经三月,你就依照弘治二年数据办理吧!”我坐在箔金黄龙宝座上,对他说道。

“臣一定认真偕同张给事中,尽心竭力办成此事!”

“好!诸位爱卿,今天早朝有两件事要说的,第一件,大礼议!第二件,佛郎机之祸!”

说完,我看着地下的动静倒也平静,一时非常满意杨廷和半个月来做的准备,使议论渐渐稳定下来,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足以证明杨廷和对朝局的认识和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强悍到足以影响舆论的程度。

“朕先要说第一件事,大礼仪!这件事起源五月,五月七日率臣奏言,除举汉定陶王、宋濮王两例为据外,特引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为理论依据。接着杨廷和偕蒋冕、毛纪奏言:‘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者,皆不合典礼。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进一步肯定毛澄的论据,明确以程颐思想为‘万世法’,并把有不同意见者视为‘奸邪’,‘当斩’,或黜为外官。

这件事都清楚,朕以‘不以言而杀人’为由封驳此议,因为朕实在无法容忍将人父变为人叔父的言论!

到了七月,观政进士张璁上疏:“朝议谓皇上入嗣大宗,宜称孝宗皇帝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者,然不过拘执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复顾其私亲之说耳。……比有言者,遂谓朝议为当,恐未免胶柱鼓瑟而不适于时,党同伐异而不当于理,臣固未敢以为然也。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臣厕立清朝,愤痛心,不得不为皇上明辨其事。《记》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臣读祖训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今武宗无嗣,以次属及,则皇上之有天下,真犹高皇帝亲相授受者也。故遗诏直曰:‘兴献王子伦序当立。’初未尝明著为孝宗后,比之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其公私实较然不同矣。”

大礼仪由是展开,整整贯穿了朕三个月的当政时间,朕深知我父兴献帝无意称皇,所以朕为父争取未必使其高兴,所以本意不过为父争得名分,是父子相全。不曾想这件事竟然会变成这样。

朕也是熟知礼仪的,张璁二个月前才举进士,观政礼部,却直接批评程颐之见不顾父子人情。这让朕知道了这是学术之争、思想之争!不应搅扰朝局至此,所以朕准杨廷和所奏,称孝宗‘皇考’,兴献帝、后加‘本生’,不称‘皇’,朕决意将之公告天下,以作束策,众卿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意!”

大殿下的群臣静静的听着我的话,偶尔有些人皱眉,但半月的时间让他们知道这件事朝廷已有结论,风向已经趋于一致,不想再议,也就顺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