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政委西施
作者:枪棒教头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6629

转眼过去三天,到了11月4日,又是一个星期天,赵兴东一大早就去了一趟贾柳沟。这三天对赵兴东来说,是忙碌的三天。因为要安排郭大海的食宿问题,所以他先去找李素英帮忙,吃饭问题还好解决,就在县委食堂买了饭票,这个食堂的好处是,一年开门35o天以上,就春节有个十天左右歇业。而且县委食堂是三顿饭都管,早饭有一个小时打饭时间,午饭和晚饭各是两个小时,这样对于吃饭时间不确定的人来说,真是方便了许多。加上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就餐,食堂是享受县里财政补贴的,因此价格比较便宜、饭菜很实惠、油水也挺足。当然外人是不允许在这里随便搭伙的,不过家属除外,李素英就以外甥的名义,给郭大海办了手续。赵兴东考虑到郭大海饭量不小,就先按每个月3元菜票和3o斤饭票的标准买了一沓子票,这个档次不算低了,基本做到了主食管够,而且每天保障有一个菜。那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哪有这个伙食水平,仅从吃上讲,郭大海还真像成利锋说的,是因祸得福了。

人间有一个法则,即十全十美不可能法则,在吃的方面得了实惠,那住的条件自然就恶劣一点了。赵兴东根据李素英提供的名字,找了一个木匠,又找胡铮帮忙,买了一些木材,然后就订做了一张活动床,说白了就是两条能坐人的床凳和一张床板,在晚上铺开能睡觉,白天则收起来也不占地方。至于住的地方就是乌四集的商业房,这些简易房哪有什么保温的效果,自然是冬天凉快的要死,夏天暖和的要命,对于一个小伙子来说,冬天盖厚点还能凑合着过,夏天那就是在蒸笼里了,不过天热可以拉张凉席睡在露天里,虽说有被蚊子‘抬走’的可能性,但大头相信大海是能吃下这个苦的。

找一回木匠不容易,大头顺势为门面房做了一些家具,包括一个六层的大木架,这是为以后放鸡蛋用的,至于木架上面,当然是放竹子和藤条混编的笸箩了,因为这六个笸箩太大,而且必须结实,所以需要在贾柳沟订做,这个大木架一层一层放鸡蛋的招数,是跟田翠蛾家学的。因为第五、第六层人伸手已经摸不到了,大头就让木匠做了一个短梯子,也不怎么占地方,用着还蛮方便的。最关键的,大头还订做了一个巨大的招牌,是把四间门面房都涵盖在内的大型招牌,长就有八米二,高有两米一,初步定成红底黄字,表面当然都是用油漆刷了,那时可没有喷涂这些玩意。

至于招牌的名字,可是费尽了赵兴东的脑细胞,既要响亮,还要有意义,真是定了改、改了定,弄了不下十几个名字,最后大头用了自己心爱女人贾红梅名字里的“红”字,和自己名字赵兴东里的“兴”字,组成了“红兴”二字,(汗,此红兴非彼洪兴,诸位不要误会。)只于后缀,那简单的多,根据目前货物来看,就叫“副食杂货店”。

因为买的木材富余,还能剩不少边角料,赵兴东就安排木匠都做成方凳和小板凳,最后还做了一个能挂在墙上的小黑板,以便“红兴副食杂货店”能随时布个公告什么的。所有知道赵兴东做招牌的熟人,都对如此巨大的招牌感到吃惊,连挣这份工钱的木匠,都觉得这个招牌实在太显眼了,大家劝大头不要搞这么大。不过大头有自己的考虑,他目前最多用两间房,剩下两间是要出租的,把排场弄的大一点,这房子就会好租许多,就是因为这个朴素的想法,才使得他没有顺从民意,坚持做了这么一个,半里地之外都能看的见的招牌。日后这个招牌,还是应了那句“福祸相依”的老话,它为赵兴东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等于是活广告,在乌四集算是标志性的建筑附属物,但同时也给大头惹了巨大的麻烦。

当然招牌上的字,大头打算是自己写的,练了一手好字,这时候不显摆显摆,那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了。这些木工活尽管简单,但型号尺寸都过大,还牵扯到安装问题,木匠说要十五天才能交工,大头也不是很着急,除了要求活动床三日内做好外,其它条件都依了这位鲁班的徒子徒孙。

此时的赵兴东现自己钱不够用了,买了房子后,流动资金就剩2oo多元了,这次木工活连工带料说好了是8o元,那自己收鸡蛋的钱都紧张了,于是大头就问自己拣来的‘叔叔’林强借了2oo元,林强两口子倒是依旧很支持他,当天就把钱给了这小子。

赵兴东今天一大早出城,一是去贾柳沟,除了想见贾红梅一面,以解相思之外,还要订制专用笸箩,顺便谈谈代销竹制品的细节。当然他还想再争取点菜油,这东西利润可是不小,而且易于存放,实在是商家开张必备的佳品。第二个要去的自然是魏家寨,他已经不打算给母亲过周年了,就想把放在姜解放家里的那桶油弄到县城来,这一卖好歹也有一百多块钱呢,很是能弥补自己资金短缺的困境。

来到贾柳沟,大头依旧是不敢直接登贾红梅的家门,他还是先进了贾有林的院子。编制简单的竹器,不算技术很高的工种,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靠磨时间,那些心憨手笨的都被安排在自己家里,一点一滴的编制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复杂竹器的生产,则被村里统一管理起来,由那些心灵手巧的去完成,像什么竹枕头、竹床等等,就算这一类。赵兴东在贾有林家正好碰上要出门的当家人,就跟着一起去了村委会。

路上贾有林告知大头,上次的话已经带到,贾红梅听了当场眼圈就红了,后来姑娘也让带话过来,就两个字“我等”。听完贾有林的描述,赵兴东的眼圈也红了,他完全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种生死相托的情感,这使他立刻就想见到心爱的女人。不过贾有林还是很冷静的拒绝了小伙子的提议,说了一通要以大局为重,眼光要长远之类的废话。赵兴东属于理智型的性格,在被劝说了一小会儿,就过了那股冲动劲儿。尽管见面的心愿没有实现,可姑娘的两字真言,还是让赵兴东放了心,他拿出事先写好的一封信,交给了贾有林,希望能转交到贾红梅的手里。

到了村委会,另外两名村委员柳万财和张志邦都在,赵兴东就提出了自己的三个需求。对于第一个买油的需求,贾柳沟回绝了,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也按着赵兴东的成功经验,跟不少单位达成了意向,毕竟食用油属于紧俏货,绝大多数单位都愿意购买后,给职工们福利,所以村里没有必要再让赵兴东代销了,二是原材料不够,磨坊时开时停,产量本身就没多少,根本不用担心积压问题,自然也就没什么好卖给大头了。不过看在双方是老合作伙伴的份上,柳万财给赵兴东批了3o斤小磨香油,虽说量很小,而且这属于半奢侈品,销量也不大,但是利润高,8毛钱一斤进的,零售要1.5元。还有一点好处就是,香油不属于国家统购统销物资,没有政策风险。大头说了一整儿,就得了这个差强人意的结果,有点沮丧,他心里骂道,这三个贾柳沟的当家人,做生意还真是越做越奸了,把不好卖的香油推给自己,而把好卖的菜油留下,简直一点人情都不顾了,这是典型的过河拆桥啊!

不过理智的大头,没有再继续纠缠,因为说了也白说,他于是提出第二个需求,要订做六个大型笸箩,当他把尺寸、要求说了一遍后,三位中年人都笑了,张志邦松了一口气,才说道:“我当是什么难做的东西呢,就你说的这个玩意,放心好了,兴东,下礼拜你来取就行了,保准结实、耐用还漂亮。”原来张志邦是具体负责村里竹器厂生产的,要是做不出来别人订的货,那最丢人的就是他了,所以刚才有点紧张。

赵兴东也笑道:“叔,东西做好先放你们这儿,到时候连香油你们一起给我运到县城去,这些东西,我一个人也带不下。”见大头说话的口气不小,张志邦有点不乐意了,但不等他话,生产队长柳万财已经笑骂道:“兴东,你个年轻后生,还骑着自行车,连三十斤香油和六个笸箩都带不了,这不是丢人丢到家了嘛!可别被大家说成连妇女都不如,那可没脸见人喽。”

听了这笑话,几个人都乐了,赵兴东也没介意,他知道柳万财是个比较活跃、爱开玩笑的人,也‘照老虎花猫’的开起了玩笑,“叔,我还没说第三个需求呢,你咋就这么没耐性呢?你要是能骑着自行车带三十斤油,还有六个大笸箩,再加上若干筐子、篮子、筛子、凉席、门帘子、竹枕头等等,每种就按十个算,也就百十个竹器,一口气从咱村骑到县城,那我请你喝商丘大曲,咋样?有林叔,敢不敢试一试?”

除了张志邦反应慢一点,还在疑惑赵兴东要这么多竹器干什么?贾有林和柳万财已经明白大头是要代销这些竹器了,二人都由衷的笑了。这竹制品比不得菜油好卖,而且现在是刚起步,还真是需要有代理商,帮着村里销售。就听贾有林笑道:“不用试了,这顿商丘大曲我请了。”言毕,村支书看了看两位搭档说道:“我原来说过,兴东就是咱贾柳沟的福星,咱这东西刚刚弄成,他就要买,你们说说这是不是瞌睡寻枕头!呵呵呵!”

这时张志邦也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跟着三人笑了起来。不过大头还有另外的打算,他笑了一下说道:“有林叔,你别高兴太早了,我这次不是买,是来赊销的,这百十件竹制品,你有胆量赊给我吗?”

“哎!兴东,上千斤油都没见你赊账,这百十件竹器,拉平也就不到二百元,你赊个哪门子帐呢!”柳万财问道。

大头先摆了个腼腆的神情,然后才说出花一千元买了四件门面房的事情来,这翻话把三个中年人吓了一跳,大手笔绝对的大手笔!这么小的年纪就敢干这么大买卖,不得了啊!尽管他们对赵兴东这笔投资的未来,也不是一定有把握看好,但对他的魄力还是很佩服的,这也让三人明白了,赵兴东目前资金紧张的现实。

贾柳沟还是信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古训,像赊销这种事,还没有先例,柳万财和张志邦都把目光投向了贾有林,等着一把手表态。贾有林琢磨了一下,他一来喜欢赵兴东,二来觉得一百多元也不是很大一笔开支,就说道:“兴东,村里每种产品,都给你赊十件货,一共11o件,你要打条子,一年之内把钱还清,如果还不上,我们就把东西拉回来,损坏的你还要赔偿;而且不管哪个品种,你要再次进货,都必须付现金,我们只赊这一次。你觉得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这条件真是优惠的没法说了,本来赵兴东还打算用一件门面房做抵押呢,现在看来也不需要了,乐的这家伙嘴都合不上,连连说道:“好,好,好,就按叔你说的办。”

柳万财和张志邦对如此不平等条约感到不解,但见贾有林气定神闲的样子,也就不再说啥了,谁让一把手有说一不二的习惯呢。其实贾有林敢不要抵押,就把货赊给赵兴东,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至少在贾有林心里觉得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是他手里押着侄女贾红梅呢,这是赵兴东未来的老婆,还怕这小子赖账不成?

几个人说好事情,赵兴东把香油钱跟六个笸箩的钱,都付了,然后约定,等自己这边安顿妥了,就亲自过来捎话,让贾柳沟把所有货物一起送到县城。

谢绝了贾柳沟留下吃午饭的邀请,赵兴东又轻车快进的赶往魏家寨。进了臭味难当的姜解放的院子,就见解放媳妇正在喂鸡。得知姜解放领着社员去修水渠了,大头也懒的再去找了,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解放媳妇。第一个信息是母亲的周年不过了,让姜解放有空把那桶油送到县城去,第二个信息是,成利锋以后不来这里收鸡蛋了。原来这位‘三只手’嫌魏家寨太远,跑一趟实在太辛苦,就改在自己村里和邻村收鸡蛋了,量也不比这里少,还省一半的路程,所以就不来了。

大头嘱咐解放媳妇说,村里的鸡蛋你们照样收,等攒个几百斤就往县城送一回,反正每月交够自己的规定的鸡蛋,剩下的就按每斤低于市场价三分钱的标准,统统由自己收购,执行和所有蛋员一样的政策,也给一斤一分钱的利。

姜解放是生产队长,两口子又要养鸡,确实很忙,根本没可能去自己卖鸡蛋,听赵兴东这么安排,解放媳妇自然是很满意。等东家说完,这位养鸡能手也报告了一个喜讯,原来通过精心喂养,这1oo只鸡的产蛋量比预先估计的要高,基本上是每天保证都能下一个,而且有几只母鸡,甚至达到了两天下三个的水平,尤其有只鸡王,每天都下两个,简直把人能惊讶死。

会见了一下鸡王,看着还不怎么起眼,赵兴东心里是直后悔,当初咋不把交蛋量再订的高一点呢?这下姜解放一家是占了大便宜了,不过已经约定好了,也不是能随随便便就能改的,大头只得装的很欣慰的样子,夸奖了一翻解放媳妇‘教鸡有方’。然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往县城赶去,今天下午是林梅第一次上岗,怎么也要到现场指导指导的。

下午在田家收鸡蛋的行动,很是顺利,林梅还是蛮有能力的,钱帐都很清楚,没出什么差错,只不过把小丫头累坏了,胳膊都抬不起来了。等最后收场后,赵兴东不得不用自己的‘凤凰’把姑娘驼回了家。

知道女儿没出乱子,李素英很是高兴,她特意加了菜犒劳闺女,这样一天都水米未进的赵兴东也占了点光……

在林家混完饭,大头又赶回田家,跟田母把鸡蛋分了一下,这次收了61o斤,因为要供应6o89部队,所以赵兴东这边想留4oo斤,可这样田家也不够卖了,所以田母也想留4oo斤,双方因此有点小争执。田翠蛾不愿意看到大头和母亲起摩擦,就做了和事佬,最后双方是一人一半,田家大小姐还给母亲表态,以后每个礼拜都下乡收上两次鸡蛋,这才让田母的怒火熄灭。

晚上回到学校,大头集合了蛋组织的所有成员,放了奖金,这次很奇怪,大家不再对谁拿多少奖金而评论,反倒是对林梅当上了导蛋部队政委生了兴趣,不断有人问赵兴东以下问题,下个礼拜还是林梅收鸡蛋吗?林梅当政委是客串还是正式?林梅跟你到底是啥关系?等等。这让大头很是摇了摇头,心说这帮穷小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都没那野心呢!

不过这件事还是在第二天轰动了全校,当知道校花林梅给导蛋部队当了政委,男生们尤其是居民户口的男生,个个都有痛不欲生之感,而农村户口的男生,都决定要进蛋组织,准备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导蛋事业中。于是在第二周的周日,出现了惊人的一幕,县高中有过一百多人,都跑来田家交鸡蛋。有的就拿了一个、两个鸡蛋来跟林梅搭话,甚至还有个居民娃,应该是校花的仰慕者,拿了一个煮熟的茶叶蛋来搭讪,结果被林梅当场扔出院外,这位公安局长的女公子,表现出了自己的飒爽英姿,当场宣布,一次少于五斤者,拒收!

至此,蛋组织收蛋量迅扩大,在冬季来临,产蛋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蛋组织不仅没有减产,还稳步增产,这些都是大头始料不及的……

………………………………………………………………………………………………………

作者语:老枪要向鸡王学习,每天都下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