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粮食人才
作者:本人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319

二十万满怀希望而来的流民呆在自己的境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可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定时炸弹呀!

荣皋突然想起了自己在昌阳县让荣公种下的那两百万斤红薯,正常的情况先可以收获五千万斤呀。荣皋马上给周来去了个手令,允许他动用两千万斤红薯安排那二十万人口。

众县令都大为奇怪,能够搜刮的每一粒粮食都拿去安置流民了,据自己的探子报告,昌阳县的官仓似乎也空了,又突然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么多的粮食呢?这一下,二十万流民在昌阳县的官员的带领下,在半个月内从各县汇集到了昌阳县,每个人领到一百斤红薯,由官员打散分配在了昌阳境内,有了自己的土地,定居了下来,昌阳一下子成了人口最多的县,比排名第二的黔陬多了足足十万人口。

很快,在荣皋有意识的放出一些风声的情况下,众县令都知道昌阳县令周来得到了太守的两千万斤粮食。而且,这种粮食三个月就可以成熟,产量十分大。昌阳县已经种植了差不多十天了,十月底还可以收获一次。于是,十一个县令齐聚太守府,要求太守大人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当然,他们也心满意足的得到了他们要的种苗,荣公在昌阳足足培育了一千万斤种苗,不送出去不就浪费了。至于另两千万斤红薯,荣皋将他们平均分配到了各县县令,各地还有少数流民陆陆续续前来东莱。

危险期过去了。不过东莱的人口一下子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荣皋的运气也真好,九月秋粮收获的季节到来了,全国各地的秋粮史无前例的大丰收。高达十万钱一石的粮食价格一下子变成了五万钱一石,还没有多少人买。

但是北海国和安乐郡的县令们却乐得合不拢嘴了。因为他们那个傻子邻居居然在此时大规模的收购粮食,每石还高出市场价格一万钱。每天,从东莱各县都有马车拖着一车车的铜钱和布匹来到他们这儿,换成一车车的粮食拖回去。到了后来,可能是布匹和铜钱没有了,这帮蠢邻居竟然使用黄金来购买粮食。各县官仓、私仓,能卖的粮食都卖了。甚至有几个县的都尉(各县军分区司令)还将军粮都卖了一批。要知道,由于朝廷大规模的铸造铜钱、同时各地又大规模的铸造私钱,两年前一两黄金只能兑换一万钱,如今,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十万钱,而且,这个兑换价格还在不断的升高,所以现在就要多要搞点黄金在手上。

双方各取所需,那些县令得到了钱。荣皋得到了粮食,各县本来和新建的大批官仓各个都装满了粮食,足够全郡人吃个一两年的。

荣皋一点也不担心黄金的问题,在他发现的那个含金量奇高的矿区,经常可以发现巨大的天然金块。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所以他的金矿矿区和淘金营每个月至少要给他送来两万两黄金!也就是一百亿钱的收入呀。这就可以让荣皋为金矿、煤矿、铁矿和淘金的、炼钢的、郑浑那儿打铁的和军队的士卒提供十分优厚的伙食和大量粮食布帛的赏赐,让这些人乐不思蜀、死心塌地的好好的为他效劳。当然也有几个不干了的,可是回家吃了两顿红薯粟米粥后,这些人又哭哭泣泣的要求回来为神武的太守大人效劳。

这个十月,对于荣皋来说可是一个好事之秋。

典韦媳妇给他添了个儿子,典韦非要荣皋给赐一个名字,荣皋给他赐名为典满。

莺儿也有了身孕,而且,这个还没有出世的孩子带给了她无比的自豪和自信,虽她的出身决定了她成不了荣皋的正室,但母凭子贵,她开始摆脱了出身奴籍的自卑,至少现在她负责起了对丫头仆妇们的督管之责。

在典韦、于禁、乐进和王越这四个人炙热的眼光中,踏雪它们的后代先后来到世界上,三年后,这些马一成年,荣皋许诺给他们每个人一人一匹神马的后代。这些小家伙个头一生下来就比普通马驹高大,不过它们也继承它们父亲的一个坏习惯,当看到典韦等人不怀好意的靠近它们时,都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几个“小姑娘”和腼腆一点的“小伙子”撒腿就跑,还有几个性格刚烈一点的抬腿就踢。典韦等人虽然没被踢伤,但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和好事之秋唯一不协调的事就是:荣皋太忙了!

虽然不收百姓赋税,但是劳役百姓还得要服呀。于是,每天荣皋和程昱就被埋在了如山的公文里。

各县的城墙要修缮。按照制度,各地的城墙不得高过一丈,可是制度里没有规定这城墙有多厚吧,也没有规定城墙上修多高的敌楼吧,还没有规定这些敌楼的个数吧。于是,荣皋规定,每个县将县城城墙加宽带两丈厚,面向外面留一道一尺宽的敌墙,再留六尺宽的通道,再就在城墙上面在个挨着一个修上无数个一丈四尺宽,两丈高的敌楼。聪明的县令一看就明白了,就直接在城墙上又修了一道城墙,不聪明的费了半天力气也明白了,也就把修敌楼改成了修城墙。至于护城河,荣皋没有明确挖多宽,能挖多深。只有一句模模糊糊的话:能挖多宽就挖多宽、能挖多深就挖多深。同时他还友情提示,挖出来的护城河的土可以制成砖坯,放砖窑里一烧,用来修敌楼很好。

经济嘛,牟平、东牟、昌阳等县可以发展晒盐也,技术不会,可以找人到黄县来学,免费包教包会。同时这些县应该大力发展渔业和造船业,荣皋心想:这样既可以从海里弄到食物,还可以训练自己的水军。

几个山多的县发展养殖业,样大量的牛,既可以耕田,还可以做肉食。

郑浑的三千多个徒子徒孙的家人要钱养活。

炼钢营的几个所谓师傅对火候掌握不合理,已经连接出了两炉次品钢材,必须去指点一下。幸好这些次品钢材还可以用来做农具,不然损失就更大了。

于禁的步军扩大到了两万人,缺乏大量的装备。

乐进一见于禁的军队扩大到了两万人,也每天在荣皋的身边转来转去,要求荣皋为他买马匹来扩大他的骑兵。

这个地方的乡秩触犯了大汉法律,要进行处罚。那个乡魁造福一方百姓,要进行提升和奖励。

王越的侍卫队扩充到了一千人,既没有地方住,也没有装备。

“我忙死了,我要找人帮忙!”荣皋看着面前的一大堆还没有处理的竹简,大声叫到。

听到这句话,程昱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他走了过来,对荣皋道:“主公,你这么一提,我想起了,在这一次引进流民的过程中,还来了一些颇有才学的人,很多都是主公给的那张布帛上有名字的。现在都在黄县城内,不知道主公对这些人,打算怎么处理?”

看来这几个月忙流民是忙晕了,怎么把这岔给忘了呢?

荣皋叫上典韦和王越,拉上程昱,带着一批侍卫就开始逐个逐个的去拜访。

流民中发现的人物集中住在太守府旁边的一栋房子里。

房子中只有五个人,一个个介绍,荣皋高兴得快要手舞足蹈了。

20岁的颜良、21岁的文丑,冀州流民,身高都在一米九左右,《三国演义》中袁绍手下的两大猛将,此刻活生生的在在荣皋面前。不过,此时26岁的袁绍才混上一个西园校尉。呵呵,本初兄,我就不客气了。荣皋路出一脸傻笑。

11岁的小廖化,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但是身高已经如同常人;17岁的周仓;21岁的管亥。黄巾起义军中的几员大将,现在来到了东莱,恐怕也就没有机会接触“大贤良师”的那些歪理邪说了。

除了小廖化被送到王越身边去学武艺之外,剩余四人,荣皋给他们换上衣甲,封为军侯,就带在了身边。

程昱陪着荣皋来到了迎凤大街,这条街道专门安置以家族为单位来到东莱的人。首先被程昱介绍的是名震江东的“二张”:彭城张昭,字子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和亲族本避乱于江东,但江东和山越冲突日剧,二人相邀逃离江东,路途上,被长广县的官员发现,邀至东莱。来到东莱后,二人行相近,趣相投,在加上安排房子时两家门当户对,每日基本上都在一起讨论时事或者饮酒作歌。荣皋带程昱登门拜访后,荣皋态度谦虚,苦苦邀请,25岁的张昭和28岁的张纮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欣然允之。荣皋大喜,拜张昭为长史、拜张纮为主簿,以程昱为主,三人一起共同主政。

再就是已经8岁的李典和其父母一家。当然,王越又多了一个少年弟子。

然后他那张招贤文告上的人物就没有了。求贤若渴的他当然不满足了,现在家中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自保;二张处理政务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程昱,却很尊重程昱;程昱也很有一点容人之量,不懂就向二张请教,如果只想守住眼前这份基业,一切都已经比较满意了。

可是,荣皋想到的是如何制止那即将到来的长达四百年的乱世。这点基业远远不够。

荣皋太守府大堂上的大匾是一只搏击苍穹的雄鹰,这也正是他心中豪情的真正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