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长夜漫漫(一)
作者:红色猎隼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5842

与王泽浚随口聊了几句关于济南会战和王耀武的闲话之后,走过第九绥靖区司令部的大门之时天色已晚。谈性正浓的王泽浚热情的邀请叶永茂去第四十四军的军部,来一番“煮酒论英雄”。但是心意倦怠的叶永茂显然已无心赴约。便以旅途劳顿和行李未理为由推辞道。“振林,你的行李还是不要打开了吧!”王泽浚神秘的一笑,话语之中显然已另有深意。

不过叶永茂此刻却无心去理会这些,匆匆话别之后便转身前往第九绥靖区的机关宿舍。叶永茂的房间早已由勤务兵打扫干净,而随身的行李又不多。因此简单收拾了一下之后,叶永茂便已算是大致安定了下来。在绥靖区食堂打了一份面条祭了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本已没有多少食欲的叶永茂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那碗面条消灭的,不过一碗汤面下肚,总算有了几份饱足和温暖的感觉。回到自己的寝室,尽管已有些倦意,但是叶永茂还是坚持着让自己的书桌前坐下,在如豆的灯光下,书写着自己重返战场的第一份家信。战事吃紧,奔赴徐蚌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本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抛下自己怀孕的妻子,无论有多么崇高的理由都同样难以令人释怀。

“远在上海的香君,你和肚子里的小宝宝还好吗?永盛就要到上海了,希望在我不在你们身边的岁月里,他能照顾你们母子。也不知道这小子现在是否已经抵达上海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叶永茂一字一句的写下了自己的牵挂和思念。虽然对于自己和目前日益恶化的战事,叶永茂只能淡淡的写下:“我已顺利抵达海州,一切安好,勿念。”这样简单的字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而就在叶永茂写完家信,取出一张信封准备收封之际。门外一阵轻轻的扣击声却打断了他的思绪。叶永茂起身开门,却发现站在门外的竟然是第九绥靖区的最高长官—陆军中将李延年。“吉甫兄,这么晚了……。”对于李延年的突然来访,叶永茂多少有些意外。“希望没有打扰你休息,寒夜漫漫,无酒难眠。偏偏我还没有李太白独饮成三人的境界,只好抓你来陪我喝几杯了。”李延年微笑着晃了晃手中的那瓶酒。神情与白天在司令部所见的颓废完全判若两人。

一瓶浊酒配上些许花生、蚕豆倒也相得益彰。“在写家信?”看着叶永茂桌上未及收封的信封和钢笔,李延年关切的问道。“是啊!抵达前线总也要向家里报个平安吧!”叶永茂双手接过长官递来的酒杯,扑鼻而来的是一阵浸透着果味的醇香。“是啊!现在是战事未开,邮路尚通,等到真打起来,可就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了啊!”李延年打开一包蚕豆,随手抓了一颗丢到嘴里,接着说道:“听说弟妹已经有喜了?”

“是啊!不过才二个多月,还能自己料理家务,不碍事!”说起千里之外的妻子,叶永茂不仅又是一阵惆怅,但是在老上级面前却还要强作坚强,竭力一笑着说道。“其实你真的不该回来,梅香君和你这些年也是聚少离多的。好不容易,赶跑了小日本,又要忙着‘剿共’……唉!”李延年长叹了一声,多少替这位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不值。

“吉甫兄,这是什么话?就算你不在海州,国难当头,我身为一名军人也没有蜗居后方,贪恋儿女情长的道理。”叶永茂用力咬了咬牙,正色说道。举起杯中之酒,一饮而尽。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这看似香甜的果酒,一入喉竟也滚烫如刀,就宛如那些思念的情感,温婉之后往往却是深切入骨的惆怅。平时酒量也算不错的,叶永茂一口饮下竟也不禁大声的咳嗽起来。

“振林,你悠着点……这可是山东有名的‘枣木杠子酒’,可是喝伤、喝死过不少人的!”李延年伸手在叶永茂的背上轻拍两下,说起了“枣木杠子酒”的来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燕赵大地的太行山脚下,到齐鲁沃土的岱宗之颠。枣树往往北方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植物,无论土地多贫瘠,多干旱,哪怕只有一个小缝隙,也有枣树的立身之地。而山里人家就像这枣树一样,靠天吃饭,用极少的水分和养分顽强的生活在这片贫苦的地方。而山东八百里沂蒙山区更是家家户户种枣树,户户家家都以之酿酒。

种植别的作物要靠老天爷,下了雨就有收成,不下雨就会颗粒无收。而枣树是他们唯一旱涝保收的作物了。秋天把枣打下来,分出三六九等,上等枣除送礼外就留着自己吃,二等枣拿到集市上卖,用最下等的枣洗净,蒸熟,淋酒而成。这种酒的浓度能达到70--80度左右。而由于这种酒喝了不上头,喝多了不伤人,也喝不醉。久而久之枣子酒也就成了山里人家招待贵客的上等佳酿了。

“民国三十四年,我们在山东受降,当地的乡绅就送了些这种‘枣木杠子酒’给我,虽然比不上那些官酿的醇酒,但是‘美不美,家乡水’。我一直留着,今天也算是恰逢知己,当然拿出来共谋一醉啦!将来怕是再也喝不到了。”李延年也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苦笑着再将两人面前的酒杯斟满。

“吉甫兄!你也不用太过悲观,虽然济南失手,山东全省大半沦陷。但是青岛还在我们手上,徐州大军云集……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啊!当年日寇何等凶顽,鏖战八年之后还不是……”看着李延年一脸的惆怅,叶永茂只能宽慰道。但是他的话才说了一半就被李延年举手示意打住了。

“这中原逐鹿,其实胜负已分。中华民国能保住这东南半壁已经是上上签了。规复山东?只怕是痴人说梦啊……不说了,喝酒!”李延年再度举起酒杯,在叶永茂的杯子上轻轻一碰,又是一饮而尽。“对了!令弟现在还在北平读书吗?”放下酒杯,李延年突然用力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问道。

“之前在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就读,最近时局艰难,拙荆身子又不方便,我已经写信叫他南下了。”谈起小自己九岁的弟弟,叶永茂陪着喝完了手中杯酒之后回答道。“这小家伙有点意思,当年你在凇沪战场投身前线,他一定也要跟来,才十来岁的小孩子一个,站起来还没枪高……呵呵!现在应该也长大成人了吧?”李延年回想起当年初次与叶永茂兄弟见面时的情景,脸上不禁浮起一丝难得的真心微笑。

“是啊!也不知道这小子哪来那么多大道理,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孩子怎么了?中国历史有多少童子参军,成就一番伟业’什么的,还说‘杨七郎、李元霸’的故事,当真是笑死人了。”叶永茂点了点头,自然而然的也想起当年凇沪战场那有些滑稽的一幕:一群即将奔赴战场的军人被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说的哑口无言,最终只能强行将他塞上汽车送走。

“经过抗战八年,这小子也算懂点事了。跟我说什么中国贫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为之改观的。除了富国强兵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兴国。综观世界列强,不无是以教育为先,人才强邦。所以就报考了北平师范学院,将来打算作了一个教书匠了。只是这一场内战,他又只能辍学回家了。”叶永茂想起自己在抗战胜利之后,事实还没有和弟弟见上过几面,本来打算等弟弟叶永盛到了上海,自己再走。可是军情紧急,从北京到上海的铁路又为战争所隔断,只能让弟弟从塘沽出发,走海路到上海。而又恰逢**征集海轮增援东北,这一下耽搁便又见不上面了。

“还是回来上海的好,北平只怕也撑不了多久了。”李延年剥了几颗花生,若有所思的回答道。“吉甫兄,你的意思是东北已经……。”听到对方这么一说,敏感的叶永茂立刻意识到战局在自己赶赴海州的过程中东北战区又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东北,俗称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东北三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分布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是东北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那里物质富饶,更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矿产生产基地。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的一道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顺治、康熙年间先后修建柳条边于辽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区。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这种民族隔绝的政策一度造成东北地广人稀,百业萧条的局面。

但是由于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也就是后来的“闯关东”。至1840年东北人口才突破300万人,而当时全中国的人口才达四亿多。到清朝末年,由于沙俄的不断蚕食和侵略东北。清政府不得不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直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才增至1800万人。

而随着宣统皇帝退位,民国建立,东北又成为了北洋军阀张作霖的地盘。因为东北土地肥沃,在农业社会,那是冒险者的理想家园。而且随着日本侵略东北步伐的加快,为了避免被日本人占领,张作霖采纳了王永江的建议,主动将关内农民向东北迁移,在那段时间,关内的汉人以每年300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而日本的移民速度是每年30万,这样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而张作霖统治东北期间,大修铁路,使东北的铁路占全国的85%还多,大建工厂,到20年代末,东北已经开始引领中国经济。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可以说民国初年的东北已经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

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在介入中原大战的张学良奉命“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之下,日本军队成功的鲸吞他们垂涎已久的东北沃土。为了“控制满蒙”进而“占领中国”甚至“进攻苏联”。在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之间,日本一直将东北作为其大陆政策的核心战略基地来进行建设。到日本投降前夕,东北的工业规模甚至已经超过日本本土,占据亚洲第一的位置。从沈阳到大连的沈大线两侧工厂烟囱林立,城市连成一片,成为举世闻名的“绵长工业区”,沈阳铁西区更被誉为“东方鲁尔”。

“谁拥有东北。谁就拥有中国。”在“宁可放弃本土,也不放弃满州。”的日本人看来,东北战场的胜负实际上决定着中国大陆未来的命运。但是就在中国**将东北问题看作战后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把极大的精力投入其中之时,在国民党六大上,蒋介石的六次讲话之中,却没有一次谈到东北问题。

国民党和蒋介石对战后的设想,着力点首先放在关内的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上,这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战前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被他们视为命根所系。当然,东北不会完全置于国民党视野之外。对东北问题,只是美、英、苏三国在1945年2月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它规定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条件包括苏联取得在大连、旅顺、中东铁路及南满铁路的特权,并提出“中国保留在东北主权之完整”。

这个协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当时都毫不知晓。6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通知赫尔利大使将协定条款正式告知蒋介石。根据雅尔塔协定的要求,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换文和所附各项协定中,除确认雅尔塔协定规定的苏联在华各项特权外,并在《关于中苏此次共同对日作战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三省后苏联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之协定》中写道:“一俟收复区域任何地方停止为直接军事行动之地带时,中华民国政府即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也就是说,苏联在进军中国东北时控制的地区只能够交给国民党政府接管,不能交给别人。

蒋介石那时依旧在幻想苏军完全消灭日本关东军后,从苏军手中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这以前不久,蒋介石对将要回国述职的美国大使赫尔利说:“俄国对中国与**之政策与行动所表现之事实,证明只要美国对华政策坚定,则其决不敢对中国甘冒不韪,承认中国**政权或接济武器。”

此外,蒋介石曾要中央设计局秘书长熊式辉主持草拟一个《东北复员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只是简单地规定方方面面的接收办法,其实无异一纸空文。1945年春,“中央党部临时成立一个对外不公开的东北党务高级干部会议,由时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的吴铁城和组织部长陈立夫召集。”但实际上不过个把月吃饭一次,事实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好谈。

但是随着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150万苏联红军大举跨过黑龙江进入东北,转瞬之间便控制了东北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10日,日本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公众宣布无条件投降。从19日到月底,日本在东北的七十万关东军已全部解除武装。面对短时间内如此迅猛的急转直下的巨变,谁能够当机立断,毫不延误地争取先着,谁就能在事态的下一步发展中取得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