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的由来——瓷器
作者:书凡      更新:2017-12-19 12:26      字数:1714

在英语里,称中国是。英文的单词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也有“瓷器”的意思。在西方其他国家的语言里,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也都有瓷器的意思。也就是说,西方人很久以来就称中国为“瓷国”。由此看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考古资料已经证明,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既有瓷的特点,同时又残留有原始陶器的痕迹。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叫白陶的工艺。白陶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用100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商末和西周出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逐渐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多为青瓷。那时候的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初的唐、宋时期,中国制瓷技术继续发展。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色陶瓷工艺品,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以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我国精美的瓷器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瓷器向国外输出的历史最早开始于8世纪。在此之前,著名的“丝绸之路”早已沟通了中外商贸及文化交流,我国被誉为“丝国”。*8世纪后,伴随着瓷器的外销,我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中我国陶瓷输出的地区最初主要是亚洲地区。*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为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这一时期,欧洲流行的罗科科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这也促进了包括瓷器在内的、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据不完全统计,17世纪中国每年输出瓷器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有一百万件。中国瓷器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