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节 昙曜
作者:溪谷散人      更新:2019-07-30 18:44      字数:1377

秦修文道:“知有用者,视若珍宝;不知有用者,视若敝履。梁兄之前说典故中之大树,为船,为椁,为器皿,为门柱,人以为其有用者,然则以大树来观,不受斧金之害而得延年益寿才是为有用。故人之有用或为我之无用,我之有用或为人之无用,以此回应吴少所论。”

吕沁梅道:“我读《说文》,其释义:用,可施行也。施行必有主宾,主宾不同,或可施行,或法不循一,行之者为用,不行者为无用。”

吴德先被秦修文反驳落个下风,自嘲道:“吕掌故所言正是。譬如对吕掌故而言,梁晋兄为有用,在下为无用。”

众人皆知吴德先意指,更有王一萱秦修文等好事者拍手称赞,让吕沁梅落个两腮羞红。

只见平台上,因为曹俞的变化,感觉希运的节奏已然被打乱,不复之前的灵动,虽仍有数道身影闪现,但较之之前的流畅,似乎被某种力量而牵引,显得滞顿了许多。

望城。东大街上,一辆马车徐徐而行,马车门窗仅垂挂着轻纱,旁边是数十位随从便衣策马前后左右同行,路人一看便是官家踏春出行。

只见一人策马靠近车窗道:“大人夫人,释教有遁世隐修一说,其僧侣教众常在崇山峻岭清僻之地修行,建寺庙周期长而代价大,于是就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一人发起,后人追随,历经数代,便有这望城陌崖佛窟成群,栉比相连,连绵数十里,令人叹为观止。”

汪敏在车上隔着窗帘问道:“公孙大人,不知何人发端,竟能成此大功德。”

马上的公孙贺回道:“数百年前,望城被称为平城,乃魏周之国都。魏周之武帝曾有灭佛之举,将寺庙尽数拆毁、佛像经书一律焚烧,僧尼或返俗或坑杀,可谓释教之劫难。平城有僧名昙曜,独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密持法服器物,不断佛事,闻者皆重之。而后文帝即位,复兴释教,事昙曜大师以师礼,昙曜大师召集传译经卷,整修寺宇,抚聚僧众,自此魏周之地大法得以再振,毁坏之塔寺仍还修复,佛像经论又得再显。”

“而后,昙曜大师在平城之东陌崖开凿窟龛五所,各镌造佛像一尊,皆高六、七十尺,窟高二十余丈,可容三千人,世称昙曜五窟,此便是望城佛窟之发端。”

梁文盛叹道:“这位昙曜大师志向坚定,于生死存亡之际仍而不改其心,超乎常人之心志,才能有如此大功,并以此励后人,让佛法永传不绝。”

公孙贺道:“昙曜五窟之修筑,原意为魏周五帝祈福。武帝行灭佛之举,身后却受佛法护佑,彰显了佛法无上慈悲宽容。史书上记载,以国之法令灭佛之举有四次,被称之为:三武一宗灭佛。这四位国君三位带武之谥号,这是一奇。而四位灭佛之后,后嗣君王立即复兴,无一例外,这是二奇。百姓传皆是佛法之精妙神奇。”

梁文盛道:“佛法固然神奇,但灭佛也有其内在原因。若说大法神奇,为何不能化解劫难?”

公孙贺笑道:“大人,因果之说,岂是百姓所思虑,百姓所传者,皆神奇之说。”

马车驶出城门,路上开始颠簸,汪敏问到:“公孙大人,此距佛窟还有多少路程?”

公孙贺回望答道:“回夫人,以目前行进速度,恐还有一个时辰。”

“如此长远路程,若非是祈福灵验,换作其他我都懒得去。”汪敏道:“那昙曜大师以祈福建佛窟,恐怕也有思量,佛窟偏远且工程浩大,若再来一次灭佛,估计也能幸免于难,不至于如城中寺庙那么容易拆毁。”

公孙贺道:“夫人思虑果然非常人能及,见过佛窟,便知工程之巨大,勘称奇迹。”

汪敏回道:“那便加快点罢,不然回城要晚了。”